伽利略VS亞里士多德?

楊懿潔、吳偉賢

 

兩件物件,一重一輕,同時從同一高處掉下來,哪件會先著地呢?

修讀物理的同學都知道,正確答案是兩件物件都會同時著地。可是,在十六世紀末的歐洲,絕大部份人都堅持重的物體必定比輕的物體先著地,並且對此想法深信不疑;伽利略(1)是罕有的例外。為了證明兩件物體會同時著地這信念,伽利略特地在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頂當眾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個重的鐵球和一個輕的鐵球同時拋下;果然,「轟隆」一聲巨響,群眾親眼目睹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伽利略已十分成功地證明其理論的真確性。但奇怪的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因為目睹實驗結果而相信伽利略的理論,而當時的學者們更以伽利略的實驗結果與一貫傳統的理念不符而加以否定及推翻,將伽利略視為離經叛道之徒!為甚麼當時的人民會如此頑固,寧可固執地尊奉傳統,也不相信自己親眼目睹的現象呢?究竟是甚麼傳統理論,竟能在他們心中如此根深蒂固呢?

原來當時的歐洲極之尊崇亞里士多德(2)的學說,不論平民或學者,均視之為金科玉律,不可質疑。所以他們堅信,既然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較重的物體會先著地,那麼,伽利略的實驗結果若與之不符,則伽利略一定是錯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又為何如此神聖不可侵犯呢?

亞里士多德乃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其學說初在古希臘、古羅馬等地流傳,及後在阿拉伯地區盛行,直至十一、十二世紀,才從阿拉伯地區再次傳入歐洲。當時的歐洲學術界以羅馬教廷為尊,以天主教教義為一切事物的真理。但隨著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傳入,大量嶄新的思想和理論忽然湧現;有些更是前所未聞,給當時歐洲社會帶來了震撼性的衝擊。因此,以阿奎奈(3)為首的一群「學院派」人士,為了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融匯於教廷提倡的思想中,於是把大量的知識文獻,有系統地整理、編制,分門別類,製定索引,以方便參考,將知識的整理與傳授實行系統化,而大學制度亦因此而產生,為日後治學奠下基礎。

由於「學院派」的努力,教廷成功地把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融匯在教廷所提倡的思想內,而藉著教廷在中世紀歐洲所享有的至高無上地位,久而久之,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也逐漸被尊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容質疑、不容挑戰的真理。伽利略提倡的理論,既然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相異,就理所當然地被當時社會視作異端邪說、大逆不道。

 不過,若亞里士多德泉下有知,也許會哭笑不得,因為亞里士多德本身也是一個勇於挑戰固有思想的學者!亞里士多德本師承柏拉圖,柏拉圖是古希臘有名的大思想家,相信人只要不斷思考、推敲,就必定能夠悟出事物的真理。柏拉圖的理論是古希臘當時思想的主流,但亞里士多德卻不為柏拉圖的理論所囿限,他大膽地提出相反的理論,認為人從客觀的觀察亦可悟出事物的道理來,而伽利咯提倡用實驗來觀察事物的理論,可謂把亞里士多德這個理論再進一步發展。所以,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雖然在某些物理理論上意見不同,但他們勇於挑戰傳統思想的精神,卻是無異的。

 

註釋

1.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首位將數學全面應用於物理學(尤其是力學)上的科學家。 

2.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臘哲學家,他最大貢獻是將知識作分門別類的整理及研究,其中把自然哲學分為化學、物理和生物三科的分類方法沿用至今。把對知識的發展影響深遠。

 3.      阿奎奈,Thomas Aquinas1225-1274,意大利神學家,在各種思潮的衝擊下,成功地將亞 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與神學結合。  

 

@@@ 本文選自《川流》雙月刊 (六) (1999 年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