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感應概說

 

胡志洪

 

 

劉君燦在《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說:「中國傳統的科學在思想上注重關聯感應,西方則注重因果蘊含。」所謂關聯感應,也就是他在另一篇文章所指的關聯式思考。他說:「關聯式的思考,大約包括直覺、類比論證與想像等等。」本文將簡要地介紹這三種思考模式。

什麼是直覺呢?謝幼偉在《中國文化精神》中指出,直覺是從經驗而來,由經驗而生,而不依靠經驗的。這是一種超越的經驗,不靠經驗的累積得到,而且不受普通經驗所束縛;不是思索出來的,而是從事物的內部直接感受到的。因此,直覺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只有深入事物的內部,與事物結合為一,以同情的態度才能理解。中國很多偉大的發明,就是憑直覺而產生的。也由於難以言詮,若缺少直覺敏銳的人繼承,科學的延續與發展也就中斷。例如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早在戰國時代已有司南出現,《韓非子》的《有度篇》亦有記載,最早出土的遺物則屬漢代製品。古人大概就是發覺磁石的指極性,因而製成這種可以指示方向的工具。不過,司南沿用了千多年,到北宋才得到較大的發展,並開始應用在航海方面。

什麼是類比論證呢?劉君燦在《中國傳統科學思考特色初探》說:「類比論證是一種實質論證,運用的是事物間或命題間的類似性。」換句話說,這是指事物上表象的相類似,而非本質上的相關。類比論證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因為它植根於個人經驗,只要事物有相似之處,即可拿來相比類。中國很多科學上的成就,正是從類比中取得靈感。例如中國的醫學就以類比的方式去說明病理和治療,《黃帝內經》有云:「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所以,古人視「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不過,劉君燦特別聲明:「這樣所獲得的結論,只有概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因此在使用類比論證時,必須小心,才不會發生謬誤。

什麼是想像呢?吾淳在《中國思維形態》一書中說:想像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將不同事物、不同形象或不同要素加以粘合,由此而產生新的內容的思考過程。由此可見,想像雖然超越了事物的已知形態,但它卻是以觀察事物的現象為基礎的。不重視已有的經驗,或對事物的現象漠不關心,或對事物所存有的要素知之甚微,想像的翅膀是難以展開的。不過,僅靠想像而忽視嚴密的邏輯推理,縱使有了不起的發明,也只是曇花一現。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蓬勃,後來卻無以為繼,其故亦在此。最近,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科技文物展」,其中有個展品名為「被中香爐」的唐朝製品,就是個發揮天才想像的傑作。由於重力作用和軸承設計的巧妙,不論此香爐如何滾動,爐口總是朝向上方,其中燃燒的香料也不會倒出來。據文獻記載,它早在西漢時已經出現了。

在思想方法上,西方注重事物本質的思考,強調單向的因果蘊含。而關聯式思考的特點就是以經驗為基礎,思考時往往從具體事物出發,大膽設想,觸類旁通。思考的程序不拘一格,是多樣的;思考的空間不設界限,是遼闊的;思考的模式沒有軌跡,是跳躍的。這跟西方的思考習慣可謂截然不同。劉君燦認為:「關聯感應與因果蘊含這兩種探求方式,在後現代的科學探求中,是可春華秋實,各擅勝場的。只是如果最後是由西方人搞好關聯感應式,那華夏子民可就蒙羞了。」由這句話看來,他顯然並不覺得「關聯感應」僅有缺點而沒有優點。至於怎樣搞好關聯感應式,相信唯有國民正視這種思維方法的現代意義,深切反省其思維過程如何運作,再加以發揚光大,中國人才能再為世界文明開創新的領域。

 

                     @@@ 本文選自《川流》雙月刊 (六) (1999 年 1 ) @@@